百年古橋風姿再現吳江老城區北門外的三裏橋,曾經是吳江水鄉的重要“門戶”,見證了曆史文化變遷。2018年8月,三裏橋被列為危橋後,區文物部門積極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

大運河蘇州段的著名景點(喜訊!吳江這座百年古橋如今風姿再現)

今年3月上旬,三裏橋修繕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現已修繕完畢。

千百年來,人們愛橋、頌橋,橋是路的延伸,給人們帶來交通的便利,橋具有藝術價值,蘊含了豐富的地域文化。吳江的古橋頗多,處處可見其身影。今天跟著融融,一起徜徉“運河八景”“橋一橋”吳江畫景裏那些橋。

三裏飛橋|三裏橋

吳江老城區北門外的三裏橋,曾經是吳江重要的“門戶”。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組成部分。

(資料圖)

三裏橋始建於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現橋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建,為單孔拱形,東西走向,總長50. 4米,淨跨16米,矢高達12. 5米(矢高:拱橋主拱圈從拱頂到拱腳的高差),是吳江境內最高的石橋。遠遠望去,氣勢恢宏,橫生出“彎彎飛橋出,橫空真奇絕”的意境。

(如今的三裏橋)

九裏石塘|三山橋、南七星橋、運河大橋

九裏石塘即運河古纖道,位於大運河吳江段西側,為大運河蘇州段唯一保存的古堤岸工程設施,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遺產點,被譽為江南的“水上長城”。古纖道現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駁岸為元代遺存,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存有三山橋、南七星橋兩座古橋。

運河古纖道不遠處是火紅的運河大橋,與城市高樓相輝映,這一帶如今已成為熱鬧的城區。漫步於此,看舊景與新景有機融合,展示著吳江蓬勃發展的新姿態,怡然自得。

四河匯集|安德橋

京杭大運河新老運河、太浦河、頔塘河,四河匯集平望,高聳的安德橋便處於“四河匯集”圖景中,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平望鎮地標。

安德橋初建於唐朝大曆年間(766年-779年),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清康熙、乾隆年間數度重建,現存橋為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當時的水利工程總局重建。“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際海蒹葭色,終朝鳧雁聲。近山猶仿佛,遠山忽微明。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這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時,曾與文學家張誌和同遊平望寫下的《登平望橋下作》。站在古樸的安德橋上,平望運河之景鋪展於眼前,讓人感觸頗深。

慈雲夕照|禹跡橋

慈雲寺塔、頔塘河、禹跡橋構成的塔橋相映景觀,加之“一湖天堂水,千載震澤絲”讓人常有一絲牽掛在震澤。每逢春秋佳日,夕陽西照之際,落日餘暉斜照古塔,一塔一橋,倒映於河水中,宛若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

禹跡橋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當地人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現存之橋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橋上刻有各類寓意吉祥、花紋精美的圖案,頗具神韻。東西兩副橋聯更是書法遒勁、雕刻精湛,據說是當年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而特請江南著名石匠雕刻的,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史信息和史料價值。

應運而生,應運而興,運河見證著吳江的變遷,一座座橋又串聯著古與今,走在河岸遊賞風景,回顧曆史煙雲,感慨萬千。

責編:吳昊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文章发布:2025-07-05 22:05:36

本文链接: http://jcbcc.bjyxzxxy.com/Zkrh0b/7872.html